忘归集

ISBN:9780473531553

作者:霍建明

美丽而充实的“忘归”人生(序)

许建明

非常有缘分的是,本书作者霍建明与我同名,两个“建明”,彼此知心相交已经42年。我在省城合肥工作,他也生于合肥,不到一岁就随父母支援乡村血防工作来到潜山,一呆就是60多年。如今,他的孩子和亲人都在合肥,可他仍然流连忘返,沉醉于潜山“山谷流泉”等人文境界之中。

山谷流泉、三祖寺以及天柱山,作者邀我去过很多次。我在想,我国的名山大川很多,为什么唯独潜山吸引了李白、杜甫、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传世文人前来,陶醉于风景和禅意之余,大笔一挥留下了诗文,并刻在山谷、悬崖和清泉流过的石面上。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并且被世代景仰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更有宋代王安石的名作“忘归”诗。

生活在潜山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字一句记录当下的生活,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使欣赏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在心灵深处形成“忘归”的人文素养内涵。在这本《忘归集》中,作者饱含深情,用细腻的文笔描述潜山的“来历传说”、“名山秀水”、“人物亲情”、“一方风物”、“评说·综合”和“别有洞天”等,一点一滴汇集成为作者“忘归”的境界和人生态度。阅读作者这本《忘归集》中的散文随笔,不管你去没去过那些地方,你都会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扩展了人生的遭际,延伸了人生的历程。

有幸为他的著作写序,读到书中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我也受到鼓舞与激励。感到作者不仅在述说深刻的人生感悟,更是在表达他美丽而充实的“忘归”人生,是一副活到老写到老,绝不浪费生命的人生姿态,是健康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为他终于归纳整理成册高兴,祝福天柱山麓“忘归”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忘归集》读后

刘政屏

 知道建明表哥要出书已经有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见到书,想着因为疫情困扰,许多事情都耽误了,表哥的书或许也是如此。周六早晨收到建玲表姐发过来的建明表哥作品集《忘归集》电子版,一天之内分几段时间看完,心中颇为感慨。

我祖母一辈子生养了不少孩子,但由于战乱疾病等多种因素,夭折了几个,最终长大成人的有4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二女儿就是建明表哥的母亲,我们称之为“大大”。其实合肥人称呼二姑妈应该是二姥,但据说新派的大姥二姥偏要和别人不一样,于是一个叫“娘娘”(合肥方言读类似lang lang音)一个叫“大大”(合肥方言读类似dada音),侄儿侄女们叫顺嘴了,就这么一直叫下来了。

二姑妈一家应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去了潜山,那时候省城支援地方,大姑妈一家也是在那个时候去了凤阳。

当时的交通和现在是没办法比的,尽管潜山不远,但是我们很少能见到二姑妈一家人,我第一次去潜山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之后见面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

建明表哥我也是见得不多,但很早就知道他喜欢写点东西,后来时常在报纸上看到他写的一些文字,每每都会有一种触动。这次集中阅读了表哥的作品,我才清楚我一次又一次的触动到底因为什么?应该是表哥对于文字的那份热爱和坚持,几十年来,一直在写,并且越写越好,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其实对于表哥喜爱摄影,而且痴迷程度不下于写作,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同时也明白表哥这几十年的日子是充实而滋润的,的确,有什么能够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让人感觉舒心和惬意。

初读《忘归集》,你或许会感觉到内容和语句上的重复,这样的感觉在第一章“来历传说”、第二章“名山秀水”里显得尤为突出。我想表哥或许也考虑过对于这些文字做一个整合或者选择,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全部选入,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传说,关于天柱山的历史、风物和魅力,他坚持写,用不同的手法,通过不同的角度,从本省到全国包括香港乃至海外的报刊,都留下了他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我想就凭这,潜山市政府就应该予以鼓励和褒奖。

我们热爱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用我们的力量和汗水为她做着贡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凡,其实很不简单,而表哥除此之外,还用他的笔和相机,将他脚下那块土地的种种美好记录下来,传播出去,积少成多,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热爱。

我想,表哥在写这些文字拍这些照片的时候,心里可能并没有想得太多,但是几十年后回首,我们会发现,他实际上是在做一个事业,而这个事业的一部分成果,就是这本《忘归集》。“穷幽深而不尽,坐石山以忘归。”越做下去,越往深处做,所能感受到的滋味自然越是独特诱人,“忘归”也就是意料之中了。所谓乐在其中,应该就是这个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鼓励和褒奖”似乎又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内心的满足更好。

表哥9岁的时候生了一场不明原因的怪病,在他来合肥治疗期间,我父亲曾和二姑妈一道背着他四处奔波求医,并说:“这孩子懂事,背债也要治好他的病。”表哥一直记着这件事,并在四十多年后写了一篇《茅根缘》,详细记录了那段的经历,文字之间充满对亲人和医生们的感激之情。足见其印象之深刻,性情之醇厚。

《忘归集》里所收篇章,多为记录和报道,间或会有一两篇散文性质的文字,透着清新灵动的气息,如同天柱山间、山谷流泉边那些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山花翠竹一般,让人印象深刻。别具一格的《照相机的叙说》,生动有趣的《背起出诊箱》,不同寻常的《一个特殊的家》,无不显现出作者敏感细腻的内心和真切动人的情感,让人读后难以忘怀。其实表哥还有不少类似题材的散文,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收入进来,好在机会很多,离开工作岗位的表哥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期待并祝福表哥!

本书分六章计74篇文章、插图若干,某些文章内容确有所交叉、重叠。安徽潜山文化底蕴丰厚,写天柱山等风景人文,某些主题和场景会反复出现。譬如,只要写天柱山,一般都要说它“南岳”的来历;写《孔雀东南飞》,也绕不过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乡以及对它的评价。考虑到发表媒体各有重要的地域代表性,且叙述角度有所区别;其次宣传家乡美提倡多层次、全覆盖,也就任其“多多益善”了。由此浪费了您的阅读时间,只能说对不起了。

书中文章按媒体公开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列,为尊重历史,原有关数字、标点符号和提法等不予改动。插图照片技术处理,得益于合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霍然。

在本书酝酿、编辑过程中,安徽潜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夏春林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鼓劲、打气和修改栏目名称,在此由衷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一如既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我帮助的兄弟姐妹、爱人及义弟潘安全。尤其是许建明兄,他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和博导,著有《消化系统急难重症病情评估与处理》(人民卫生出版局出版社), 在抗击“新冠”疫情等百忙工作之中,还抽空为拙作写序。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政屏先生,他也伸援手热心为拙作写了读后感。有点遗憾的是,由于第六章的17篇散文是临时加上去的,他无暇顾及了。

向一直为我提供采风和写作方便的各级领导、老师和文友,在此深深道一声“谢谢”!

感谢安徽省侨联,收集的多篇文章是本着“侨乡”新面貌的精神着笔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值得海内外点赞!

作者肖像照片是我的同事方松流拍摄,照片未署名均为作者拍摄或由霍然后期处理

霍 建 明   

   2019年2月于天柱山麓阳光城、合肥华府骏苑

2020年6月再阅于安徽潜山天柱山麓阳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