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历传说

“ 爱情绝唱 ” ——《孔雀东南飞》故里散记

《孔雀东南飞》(下称《孔》)是我国第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诗的起句。该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被古人誉之为“上承风骚,下启唐诗宋词的长诗之圣”(357句,计1785字);在世界文学殿堂里也享有很高声誉,如在英国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相媲美,在美国被作为博士论文题。

六十多年前,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其著作《乐府诗笺》中云“汉庐江郡初始在安徽庐江县西一百二十里,汉末徙治今安徽潜山县。”上世纪50年代,余冠英等教授在对《孔》进行注释、评论时,也赞同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指出《孔》故事发生原产地在今安徽省潜山县一带。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以及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教材关于《孔》故事发生原产地的注释,均保持着“今安徽省潜山一带”的字样不变。

值得提及的是,出生于怀宁县小市镇求雨村,曾任政协潜山县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和潜山中学高级教师的李杏林先生,几十年来深入民间,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孔雀东南飞》(专辑)(续集)等。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郑炎贵先生在其大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与潜山之缘》中,则以富有说服力的事实,不仅证明《孔》故事原产地在今潜山、怀宁一带【“在明代,小市港(即小吏港)是属于潜山县管辖的”,“到了清代,小吏港显然为潜(山)怀(宁)两县共管”】,而且还弄清楚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刘兰芝是怀宁县小吏港刘家山人,焦仲卿是潜山县焦家畈人,两家仅隔了一条皖河(“焦家畈与小吏港一河之隔,那时的小吏港直属舒州,怀宁与潜山尚是一个县,而怀潜分设乃是元朝至正年间的事”)。

拙笔者生活、工作在《孔》故事发生原产地,却孤陋寡闻、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这似乎说不过去。为了弥补缺憾,我在近日利用周末休息日,专程系统寻访了《孔》故事发生原产地。

屹立在潜山县城中心潜阳国际饭店前的《孔雀东南飞》雕塑及其小公园,好多年以前就已经落成。雕塑是纯白的、高不过8米,图案清新、简捷,两个栩栩如生的孔雀头和着古装的刘兰芝、焦仲卿大半身像浑然一体。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外地游人前来观光,更是当地居民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坐落于天柱山火车站站前广场,2006年元月6日落成的“天柱情”雕塑尤令人刮目相看——雕塑从地面到顶端约11米,整个着色为古铜色。我对雕塑的理解是:《孔》的故事发生在古皖大地、天柱山麓,刘兰芝、焦仲卿二人不再受时空的约束,他们化作了相依相恋美丽的孔雀,情意绵绵、自由飞翔在巍巍天柱山峰峦间。

雕塑以东是318国道,沿国道出潜山县城过车轴寺大桥约1公里再向右一拐,可见一径直通往怀宁县小市镇的柏油路。再行4公里左右的路程,在小市镇新街与老街交界处附近的粮站南面,便是“《孔雀东南飞》林园”。林园设有管理所,园内还有花园,栽有不少松柏、梅树、樟树等,园子面积约有一万平方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庄严肃穆。北大门右侧是一长约60米、高约2米的照墙,上面好象是用白漆抄写的《孔雀东南飞》全诗,左照墙上题有古诗和对联。林园的“焦点”——“汉刘兰芝、焦仲卿合葬之墓”(俗称“孔雀坟”),位于园的正西面。墓后有高大的樟树,墓前铺设有长约30米的石板小径,两旁是整齐仿佛是卫兵似的青翠的松柏。据李杏林《孔雀东南飞》(续编)称,林园是在“遗址的废墟”上兴建的。古诗中所描述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林园墓的前后左右基本上得到了体现,所不同的只是,“梧桐”均被香樟取而代之。墓左边依次排列着永镇庵(焦母悔过之庵——其用意大概是“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和陈列馆,与墓相对的是月牙塘、石笔盟和望雀亭,其中水泥浇筑的“石笔盟”圆柱体建筑的左侧题有醒目的“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古诗。

出林园往小市镇老街方向走,在一片密密竹林旁,是新建的孔雀台——当地人民为了缅怀和悼念刘兰芝与焦仲卿而建。昔日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外地名班名角在台上演出刘兰芝殉情的黄梅戏。据传,孔雀台在唐代建的是一个土台,之后陆续演变成加盖竹棚的土台和砖木结构的台。文革期间,台被“革”为平地。现在这“气宇轩昂、恢宏壮美”的台投资100余万人民币,是在怀宁县文物管理部门主管下兴建的。2006年元旦初我在为刚刚全面竣工的新台拍照时,围观的当地群众兴高采烈地说:“这台上马上又要唱戏了!”

由孔雀台往太阳落山的方向走,源于大别山区流淌了千百年的皖河立马映入了我的眼帘。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昔日繁忙的小市港口,如今河道上架的竟是一高3米窄长的简易木桥。据护桥老乡说:这里夏季发大水时,两岸人来往要乘小船;枯水季节,水不过米把深,只好临时搭建小木桥了。由此我联想到,一千多年前这河道上停泊着一艘又一艘商船,等待着将皖国的山货和舒席运往沿江和日本乃至东南亚地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新奇产品也由此卸货,经过小市街转运、销售“走”到万千寻常百姓家中。在这忙忙碌碌中,刘兰芝、焦仲卿二人兴许曾在岸边的一僻静处悄然在谈情说爱并发誓“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或一个站在岸边、一个在船上,彼此“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可沧海变良田,是历史和客观规律使然,谁也阻挡不住——在岸边我喃喃自语,似乎是在告慰这寂寞的“港口”。

花一元钱过简易木桥上西岸,再往前行约三四华里,是现今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焦家畈——即焦仲卿的故乡焦家畈。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畈区,一眼望不到边;水田平如镜面,沟渠纵横交错,当地特产麻鸭与我不知名的小鸟在水中快乐地觅食或嬉戏。有关资料称,当时的焦家大约有良田千亩,坐落在梅河之东南、潜水之西北。这不难推测,焦仲卿当时能任府小吏,焦母之所以“横”,大概都与焦家是大户、有一定的良田家产有“缘”。一路上我连续询问了5位当地老人,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焦家村就是过去的焦家畈,是焦仲卿的故乡。不过,现在村里已没有姓焦的人家了。人们在热情介绍焦家村的同时,也建议说:“潜山县有关部门应该把连接怀宁的公路修通,在村子里树立一个标志牌,以方便学者们进一步考证,同时也方便中外宾客前来参观、游览……”

先后花了3个半天,从孔雀东南飞雕塑经318国道绕到焦家畈,一个来回大约有20公里。虽然来去匆匆,但我对《孔》故事原产地终于有了肤浅的认识。至少,以后外地朋友来天柱山游玩时,倘若要去看一看孔雀东南飞林园,我完全可以当一个称职的导游。现在我所思考的问题是:从一首民间创作后经文人加工润色的合乐民歌,何以发展成为长诗之“圣”?

人们至今为什么还热衷于在《孔》故事上大作各种各样的文章?这除了体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外,恐怕与长诗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又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结束这一悲剧,给它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人民愿望以及能够满足现代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需要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我感到惊讶的是,《孔》故事虽然发生在1700余年前,但是只要一提到它。潜、怀两地的老百姓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话匣子”连忙就被打开了。耐人寻味的是,至今人们还把折磨媳妇的婆婆,把受折磨的媳妇把软弱无能的男人以及把善良能干的小姑娘分别比作“焦八叉”、“苦枝子”、“焦二”和“小姑”,当地女性取名喜欢用“凤枝”、“水枝”、“枝兰”、“翠枝”等,说明美丽、善良、忠贞的刘兰芝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心中!

“多谢后人常眷顾,林园五里一徘徊”——这是国务院一位外贸专家、诗人《赠焦刘林园》七律诗中的最后一句。《孔》诗中“五里一徘徊”是说孔雀顾恋配偶,原地来回走动,不忍离去,每行五里每每如是;此诗将其巧妙的借用过来,堪称语言翻新、含义隽永,说明时下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是的,《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将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被人们捧读、诵颂;“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也将一代又一代流传,被文人墨客和老百姓们奉为“爱情绝唱”!看啦。比翼双飞的孔雀,已化作人们的理想和向往,正骄傲地拍动双翅,飞向温馨、和谐的新乐园。

【2006年9月26日新西兰《东方时报·文学纵横》C3(第199期)】

欣赏张福南木刻“孔雀东南飞”

寻访安徽第一塔——潜山太平塔 

  四十年前,我刚从下乡知青“晋升”为一家单位职工,周末喜欢骑自行车去北门彰法山看太平塔。当时的情景是:塔基四周的大青砖已被盗走了许多,活像一棵千年大树,老根的外围已被白蚁蛀空,主干核心部分在呻吟声中孤孤苦苦支撑着,只要刮大风抑或其他外力稍许碰撞,可能就要轰然倒塌。远远看雄伟壮观,走近一瞧你会倒吸一口冷气,胆小的人更是离塔远远的。作为安徽省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太平塔,确实曾毁倒过。可究竟何年何月何日什么原因谢世的,旧《县志》未见详载,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据1993年出版的《潜山县志》披露:今从古塔上嵌印的文字看,现存的宝塔是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重建。已经毁坏的塔刹,仅存基座覆钵。覆钵直径两米多,如锅反扣在塔身顶部……太平塔如历史上的中国一样,也是多灾多难。建塔的最初缘由,相传主要是为了镇河妖。潜山县城至今还夹在潜水与皖水两条大河之间,1969年皖水余井段堤坝被山洪冲溃,整个县城被淹,最深处老汽车站有3米多。看来,宝塔辜负了广大民众的期望,放纵了妖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两河河道经过潜山人民几十年的改造,洪水之灾对县城已不构成威胁了。说太平塔多灾多难,是指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底,张献忠义军过境,于太平寺内捕获潜山知事、典史,火烧太平寺,塔内板楼同时被毁”。那次劫难,差一点要了太平塔的命!在塔几乎没人管理的年代,我曾小心翼翼探视过,从塔的第一层可直接看到塔顶,证明塔层之间确实没有楼板。《安徽日报》曾在醒目位置,刊载了太平塔罹患重病时的照片,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拯救它。令人欣喜的是,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予以修整,1981年太平塔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改革开放、发展古南岳天柱山旅游事业的大潮中,1994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县政府下拨专款,社会各界相助,再度修复太平塔——1994年7月8日动工,1995年12月22日竣工,总耗资47. 3万元。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2017年春天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袭击了太平古塔,致使塔刹坠地、塔顶、塔身严重受损,灾情发生后,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先后派专家实地勘察,研究方案进行抢救性维修,这是该塔自创建以来第五次劫后重建或维修。2018年5月,太平塔再一次公开招标维修,这次中标金额达1088367. 00元。太平塔周边环境已发生了巨变。2018年清明前夕,我带着照相机再一次来到博物馆。在我的眼中,围墙内早已没有了阴森森的坟茔群,齐腰深的野草也被清除干净,更见不到奔跑的野兔。至于潜山在春秋时为“皖国”封地,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根据这一古皖文化特色,此地被命名为“皖光苑”,省领导还题写了匾额,也已是20年前的事了。潜山博物馆现辟有潜山历史文物展、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墓园和陈列馆、古生物化石厅,以及正在筹建的古墓园。为了提高博物馆文化品味,在太平塔与历史文物馆建筑群之间,新开辟了一个品茶休憩室。在进大门的左侧即毗邻太平塔处,设计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石桥和盆景园,凸显出浓浓的休闲味和人文关怀氛围。 太平塔为七层八楼阁式砖塔,高35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镶嵌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生动。塔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上可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宋代建筑太平塔,潜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意念上捋一把它的“胡须”,觉得依旧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可不,游览天柱山的中外游客尤其是那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都把这塔看作是登高眺远寄情抒怀的好地方。【2018年6月17日《安庆广播电视》实录坊】

太平塔


支持华文文学创作 购买《忘归集》实体书